大足区构建“一心五湖六山多点”格局 促进民宿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从大足区文旅委获悉,为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大足区政府日前发布了《促进大足区民宿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方案》),到2026年,大足区将构建“一心五湖六山多点”发展格局,形成5大精品民宿产业集群,民宿达到80家,床位1000张,力争成功创建甲级旅游民宿1家、乙级旅游民宿2家、丙级旅游民宿8家。

时下,随着暑期旅游高峰的到来,大足各地民宿也跟着走俏,呈现火爆景象。

民宿是旅游六要素中“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足区将民宿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依托地方产业、自然风光等特色资源,积极扶持、培育民宿产业,大力推动民宿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一批批民宿在青山绿水间百花齐放。

寄情山水、放松身心,成为游客青睐民宿的最大动因。巧借民宿打造文旅新场景,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文章可做。对此,大足区提出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根据《方案》,大足区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大足文化历史底蕴,将原生态、烟火气、大足韵、巴蜀风融入民宿发展“规、建、管、营”全周期,以“文化+”增添产品内涵,以“智慧+”提升服务品质,以“创意+”丰富民宿业态,延展产业供需链,拓展经济价值链,增添发展新动能。探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百姓入股”模式做强民宿产业,促进居民增收、企业获利、地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围绕“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发展总格局,加强统筹规划,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复制,着力“提升一批”“招引一批”“储备一批”民宿项目。抓好民宿项目基础配套及交通保障,加强民宿品牌培育,提升民宿管理服务水平。

根据《方案》,大足区将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山水资源禀赋、美丽乡村基底及特色民俗风情,形成“一心五湖六山多点”的民宿发展格局。“一心”,即母城中心片区;“五湖”,即龙水湖、化龙湖、跃进湖、玉滩湖、胜天湖;“六山”,即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巴岳山;“多点”,即“棠香人家”“稻乡人家”“花乡人家”“原乡老家”等,构建资源互补、各具特色的民宿发展新格局。发展民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母城中心片区、宝顶山化龙湖片区、巴岳山龙水湖片区,优先打造石门山跃进湖片区、石篆山玉滩湖片区及胜天湖片区,同步在24个五星村庄所在区域点状布局特色民宿。形成民宿特色品牌。宝顶山化龙湖片区初步形成以禅艺山居为特色的“知·足”民宿品牌;母城中心片区初步形成以个性化民居为特色的“石·韵”民宿品牌;巴岳山龙水湖片区初步形成以滨湖康养为特色的“湖·语”民宿品牌;围绕胜天湖片区及周边各旅游景区景点初步形成以观光休闲为特色的“棠·月”民宿品牌。

在民宿发展过程中,大足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依法依规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民宿。采取“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方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开发模式,优先对国有存量闲置房屋进行示范打造。围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打造民宿示范样板。围绕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传统村落打造旅游民宿集群。

同时,围绕“知·足”“石·韵”“湖·语”“棠·月”等民宿集群品牌,从设计创意、文化植入、连锁运营、品牌建设、经营业绩等方面指导创建“精品民宿”,支持精品民宿对照国家标准申创甲级、乙级、丙级旅游民宿。围绕大足文旅资源特色,在民宿建设中植入石刻文化、海棠文化、荷莲文化、车城文化、五金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布局建设旅游观光型、民俗风情型、乡土产业型、生态康养型、文化艺术型、研学旅行型等多类型民宿,提高大足民宿辨识度。聚焦“银发族”“家庭游”,开发亲子、团建、旅居、康养类民宿项目,满足多元化客群需求。区财政每年落实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500万元,民宿奖励政策兑现、招商推介、考察培训、宣传营销及行业竞赛等费用从专项资金中据实列支。

《方案》规定,到2024年底,全区民宿达到50家,床位600张,力争成功创建丙级旅游民宿1家,评选出大足精品民宿5家。宝顶山化龙湖民宿集群雏形基本形成,“知·足”民宿品牌效应初显。到2025年底,全区民宿达到60家,床位800张,力争成功创建乙级旅游民宿1家、丙级旅游民宿3家,评选出大足精品民宿10家。巴岳山龙水湖民宿集群雏形基本形成,“湖·语”民宿品牌效应初显。初步形成业态多元、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服务优质、品牌凸显的民宿产业发展格局,“知·足”“石·韵”“湖·语”“棠·月”等民宿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一心五湖六山多点”的民宿发展格局进一步健全,民宿成为全区旅游住宿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大足网